
我国自古就有“夜幕祭月”的传统。那时的秋夜指的是秋分,但秋分可能还没有满,所以逐渐适应了农历八月十五。这一天正值三秋半,“中秋节”之名由此而来。除了结合和收获,古代先贤还给中秋节赋予了浪漫的意义,为节日增添了美丽的色彩。让我们一起追随经典中的经典,共同解读中秋节的艮文化。陕西碑林博物馆珍品唐代石刻《开城石经》,内有《礼记·月令》篇。 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了“秋分”节气:“秋分,雷霆收声”和“此是月亮,西郊拜月。”古晋他们把中华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精神世界寄托在文化目标中:嫦娥奔月、玉兔捣药、蟾蜍宫采桂花,为中秋节增添了无尽的美丽。医学则另行。 古代,科举考试的“秋试”是与中秋节相结合的。桂花正盛开。学生们会折断桂花枝,祈求求学的福气,“桂花”也由此而来。 (央视记者 于谦 侯晓阳 王艳 董良艳 敦煌传媒)